11月10日下午,南京应用数学中心第二期理工交叉学术沙龙在中心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交叉学术沙龙旨在推动当代数学理论和方法对应用课题研究的本质帮助、产生创新性的方法和成果,并探索出一条数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向应用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本次学术沙龙由中心工科应用课题“自主服务机器人”项目组负责人李新德教授主持,朱博博士主讲。

       交流活动开始前,中心常务副主任刘继军教授发表简短讲话。他强调,应用数学与工科的交叉融合对中心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工科项目组充分利用中心应用数学团队的人才优势,积极与理科项目组交流。同时数学研究工作者也要高度重视具有明确背景的重要应用问题的研究,在助力应用研究取得创新型成果的同时,也为自己的研究工作找到具有应用前景的课题,实现数学研究和应用问题解决的良性互动。刘继军教授希望,通过定期举办交叉学术沙龙,发挥理工优势,中心定会取得一系列原创性的重要科研成果。

       在李新德教授简要介绍了项目的背景和面临的主要理论问题后,朱博博士详细介绍了“软臂喂食机器人”的技术背景、硬件结构和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情况,以及设计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自重平衡问题、正逆向的动力学问题、运动控制问题等可能涉及到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作了简单的描述。针对朱博士的报告,刘继军教授、张振跃教授等踊跃发言,建言献策,提出了问题的数学本质和可能的解决思路,现场交流气氛热烈。

       交流活动结束后,刘继军教授做总结发言。他说:“科研创新要用两条腿走路,一边开展科学实验,一边推进基础研究,如果是跛腿,既走不久也走不远。为此需要理工科的研究人员目光长远,不追求短期的效益和产出,静下心来开展比较系统的交流和合作。持之以恒,一定能取得原创性的突破”。

       中心研究人员张振跃教授、李铁香教授、王海兵教授、王丽艳副教授、闫亮副教授、孙春龙博士、王冬博士和中心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活动。此次活动是中心对数学支撑工科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对有效解决工科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卡脖子”问题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扫描二维码
将文章分享给好友